文章转载来源: 深潮TechFlow
市场还在用旧眼光看待 LINK ,而基本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如果你最近关注加密市场,一定注意到了LINK的强劲表现。
公开数据显示,LINK 在最近一个月上涨近30%;对于一个叙事不温不火的老币来说,这样的表现足够亮眼,近期社媒上关于 LINK 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不过当大多数人还在争论LINK是否只是一个"预言机代币"时,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们,如摩根大通、SWIFT、万事达卡和DTCC,已经悄然将 Chainlink 部署在其区块链战略的核心位置。
最近,加密投资机构M31 Capital发布了一份长达90页的深度研究报告,给出了一个大胆预测:LINK 还具有20-30倍的上涨潜力。
报告认为,全球金融资产的代币化浪潮将带来30万亿美元的机遇,而 Chainlink 不是参与者之一,而是区块链中间件领域唯一的基础设施垄断者。
深潮 TechFlow 对该报告进行了解读和整理,筛选出其中的关键观点与数据,以便更好的进行阅读。
报告总体认为LINK代表了目前加密市场最佳的风险/回报投资机会之一,几个核心的论点如下:
具体来看,报告从3个方面具体阐述了 LINK 当前为何被低估。
2024年以来,代币化实物资产(RWA)市场已经增长了2.5倍。BlackRock的BUIDL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已达20亿美元规模;摩根大通、高盛、嘉信理财等传统金融巨头不再是试点,而是在实际部署。
但代币化的美国国债怎么知道当前利率?链上的黄金代币怎么验证实物储备?跨链的资产转移怎么确保安全合规?
它们都需要Chainlink。一切的前提,在于有一个可信的数据和互操作层。
Chainlink在其领域是真正的垄断者:
没有任何竞争对手能提供 Chainlink 的技术可靠性、产品广度、合规能力和机构信任度的组合。一旦集成,它就成为具有高转换成本和自我强化网络效应的关键任务基础设施。
作为对比,XRP的市值是LINK的15倍,却没有LINK十分之一的实际价值。
多年来,LINK一直背负着"团队砸盘"的负面叙事。但2024年8月推出的 LINK 储备机制带来了变化。
之前:Chainlink Labs通过出售代币资助运营,造成持续抛压
现在:数亿美元的企业收入自动转换为LINK购买,创造持续买盘
加上更多的合作预期,更多机构试点在未来12-18个月内投入生产,可验证的链上收入将大幅飙升。
市场还在用旧眼光看待LINK,而基本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种认知差距,正是巨大投资机会的来源。
报告也列举了一些关键的合作用例,尤其是传统金融巨头。
SWIFT: 2024年11月,使用Chainlink CCIP实现传统SWIFT消息触发链上代币操作
摩根大通Kinexys:2025年6月,摩根大通的区块链部门Kinexys与Ondo Finance完成了首次跨链交割对付款(DvP)结算
白宫认可,技术和政策背书:
最关键的是,这些都不是孤立的实验,每个成功的试点都代表着一种用例。这些用例里都有 ChainLink 的影子,只是它未必站在台前。
很多人对Chainlink的认知还停留在"价格预言机"阶段。实际上,Chainlink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区块链中间件生态系统,成为连接区块链与现实世界不可或缺的桥梁。
它的产品覆盖五个关键领域:
数据(Data)
计算(Compute)
跨链互操作性(Cross-Chain Interoperability)
合规(Compliance)
企业集成层(Enterprise Integration Layer)
这些不是独立的产品,而是一个协同工作的系统。当SWIFT使用Chainlink时,他们不只是在使用一个预言机,而是在接入一个完整的基础设施。
这里的竞争优势在于,其他市场参与者通常只能覆盖一个或两个领域,而Chainlink是唯一覆盖所有关键领域的解决方案。
机构用ChainLink的好处在于可以使用它作为唯一的集成点,显著降低集成摩擦和风险。
这种全栈能力,加上多年积累的安全记录和机构信任,构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被复制的技术护城河。
现在我们来到最关键的问题:LINK到底值多少钱?
报告采用了几种独立的估值方法,它们都指向了相似的结论。
以XRP为例,这个2012年创建的"银行币"至今没有实现其承诺的用例,几乎没有真实的机构采用,却拥有3300亿美元的完全稀释市值。
相比之下,Chainlink获得全球顶级金融机构采用,市值却只有XRP的1/15。
假设 LINK 至少与 XRP 的价值相当,那么目前 XRP 的市值是 LINK 的 15倍,这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 极具吸引力的风险/回报机会。
如果考虑 Chainlink 明显优越的基本面情况下,LINK 的估值更适合与传统金融公司(如 Visa 和 Mastercard)进行比较,这些公司在支付处理和数据基础设施领域具有类似的定位,
以这些公司的市值来进行对比,LINK 有 20-30倍的上涨潜力。
到 2030 年,全球将有约 19 万亿美元的现实世界资产实现代币化。
Chainlink 作为这些资产的"数据管道"和"跨链桥梁",预计将获得其中 40% 的市场份额,即服务约 7.6 万亿美元的代币化资产。
这些资产每年将使 Chainlink 处理约 380 万亿美元的交易量。按照逐步提升的费率(目前 一笔交易收取0.005%),Chainlink 在 2030 年的年收入将达到 824 亿美元。
824 亿美元的年收入,按照 10 倍市销率(PS)计算,Chainlink 的企业价值约为 8240 亿美元。
假设 LINK 总供应量保持在 10 亿枚左右,8240 亿美元的网络价值意味着每枚 LINK 的理论价值约为 824 美元。而当前价格仅为22美元左右,也就是说还有38倍左右的空间。
当然,这个 38 倍在译者看来是理论估值,任何一个假设的改变都会显著结果。
多年来,Chainlink 通过大量补贴服务来推动行业发展,但这也模糊了其盈利潜力,迫使 Chainlink Labs 通过代币销售来维持运营。新推出的 LINK Reserve 机制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隐私和许可功能,包括上线 CCIP 私密交易;满足银行跨链交易的保密要求;Chainlink 隐私管理器,确保敏感数据不会泄露到公链
隐私安全也是银行利用 ChainLink,从试点转向生产的先决条件。
质押v0.2和费用分配上,当前已上线,支持更多服务类型的质押。
未来升级后,用户费用将直接奖励给质押者;随着数据流和CCIP交易量增长,质押收益将显著提升。
这有点类似以太坊合并后的质押收益,但基于真实的企业级收入。
Chainlink 提供了所有金融市场中最不对称的风险回报配置之一。
没有竞争对手能够匹敌Chainlink在集成广度、技术可靠性、监管合规性和机构信任方面的优势。备受瞩目的试点项目将在未来12至18个月内扩展到生产环境。每次集成都通过高转换成本、网络效应和根深蒂固的合规流程加深其护城河。
在财务方面,Chainlink提供多元化、经常性和可扩展的收入流,涵盖CCIP交易费用、机构数据订阅服务、储备证明认证和自动化服务,创造了与代币化资产采用直接相关的持久增长引擎。随着全球代币化预计达到数十万亿美元规模,可触及的市场巨大且还未有效渗透。
尽管具备这些基本面优势,LINK仍然是一个定价错误的资产,其估值更像投机性项目而非垄断性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商。
随着代币化经济的成熟和Chainlink集成转向生产环境,市场将被迫大幅重新评估LINK,以反映其系统重要性、收入潜力以及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深潮TechFlow
发布人:暖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