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流动性取代生产力,透视美联储“鹰式降息”下的经济困局

转载
5 小时前
3601
Tim

文章转载来源: Tim

作者:arndxt

编译:Tim,PANews

当美联储故意延长所持国债期限以压低长期收益率(即所谓的扭转操作和QE2、QE3),预示着经济下滑与量化宽松将同时到来。

鲍威尔在"雾中驾驶"的比喻不仅适用于美联储,更是当今全球经济的写照。政策制定者、企业和投资者都行驶在能见度为零的迷雾中,依靠流动性条件反射和短期利益驱动艰难前行。

新的政策体制呈现出能见度受限、信心脆弱和流动性驱动型扭曲的特点。

1.美联储鹰式降息

这次将利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3.75%-4.00%的"风险管理"式操作,与其说是宽松政策,不如说是为未来预留选择空间。

在两位成员各持相反意见的反对声中,鲍威尔实际上向市场传递了明确信号:放缓步伐,政策能见度已完全消失。

政府停摆导致的经济数据中断使美联储陷入盲目驾驶的境地,鲍威尔向交易员传递的信息明确无误:12月是否降息并无保证。随着市场逐渐消化政策立场从"数据依赖型"转向"数据真空下的审慎",降息概率急剧下降,前端收益率曲线趋平。

2.2025年流动性博弈

央行屡次兜底使得投机行为规律化。流动性而非生产力如今决定着资产表现,这一动态在推高估值的同时,还伴随着实体经济信贷的疲软。

讨论延伸到对当下金融架构的清醒认知:被动投资集中化、算法反射性以及散户期权狂热。

被动资金流与量化交易主导流动性;波动性如今由持仓情况决定,而非基本面。

散户对看涨期权的买入,导致伽马挤压在"Meme"板块产生人为的价格波动,而机构资金则集中涌入范围日益收窄的龙头股。

节目主持人将其称为"金融饥饿游戏":在这个体系中,结构性不平等和政策反身性正迫使散户投资者转向投机性生存策略。

3. 2026年展望:资本支出热潮与风险

人工智能资本支出浪潮映射出科技巨头周期末的工业化转型:当下由流动性支撑,未来则将受制于杠杆敏感性。

企业盈利虽保持亮眼,但底层正经历历史性变革:科技巨头正从轻资产现金牛转型为重资产基础设施运营商。

人工智能与数据中心建设最初依靠现金流支撑,如今则转向创纪录的债务发行(如Meta250亿美元超额认购债券)。

这种转型意味着利润率压缩、折旧费用上升,并最终引发再融资压力,这正为下一轮信用周期的转向埋下伏笔。

4️.经济结构评述:信任、不平等与政策循环

从鲍威尔的谨慎语气到上一期播客结束后的反思,有一条共同的主线逐渐清晰:权力集中与信任侵蚀。

政策持续为大型机构提供救助,加剧了财富集中并削弱市场诚信。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协同行动,从量化紧缩转向国库券购买,再次强化了这一趋势,使得顶层流动性持续充裕,而普通家庭却在工资停滞与杠杆攀升的双重压力下艰难求生。

当前决定性的宏观风险已非通胀,而是制度性疲惫。市场看似高歌猛进,但对公平性与透明度的信任正在瓦解,这才是2020年代真正的系统性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