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来源: 项目动态
Web3 世界对“热度”的痴迷从未停止。无论是某个新协议突然爆红,还是整个赛道(比如 InfoFi)成为资本追捧焦点,“大家都在讲”往往就成了进场理由。
但问题在于:声量 ≠ 拉动力,mindshare 不该只存在于社区,而应该能在链上被看见。
真正有价值的热度,不只是谁在讲,而是讲完以后,有多少人真的做了事 —— 打开了钱包、完成了任务、交互了协议。
这正是 Layer3 推出 Signal 的原因:一个专为 Web3 设计的链上注意力指标,帮助你辨认哪些协议正在获得真实用户的参与与行动,而不是只活在聊天室里的话题。
7 月中旬,Layer3 正式推出新产品 Signal。与其说它是一个工具,不如说它是一种重新理解 Web3 世界的方式 —— 它不看你讲得多大声,只看你是否真的吸引了用户在链上“做了什么”。
Signal 对外宣称自己是 “onchain relevance index”,目的是捕捉一个协议或项目是否真正吸引到了链上参与者。不是谁喊得大声、互动数多就好,而是:有没有人在链上“行动”了?完成了什么?愿意为这些交互付出 Gas 或真实身份吗?
这种视角转换,对于一个已经高度 gamified 的链上世界来说,可能是必要的一步。
Signal 的推出并不是从头来过,而是站在 Layer3 这三年积累下的数据基础之上。作为目前最活跃的链上任务平台之一,Layer3 拥有:
300 万位活跃用户的真实交互记录
2 亿笔以上任务完成行为
6,000 万张可验证凭证(credentials)
跨越 40+ 条公链生态的追踪范围
这些数据不只是冷冰冰的账面资料,而是充满语义的参与痕迹。举例来说:Signal 能识别出一个任务即使有 10,000 次完成,但如果参与者只有 100 人,每人重复操作 100 次,那这个“热度”其实值得存疑。
而这样的判断,是过去仅靠社区数据无法做到的。
Signal 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排行榜,它背后有一套关注“谁做了什么、为什么做”的指标架构。
其主要评分逻辑,综合了:
独立参与人数占比
任务转化率与启动行为深度
任务或互动行为的复杂度(是否只是单一点击?是否包含链上签名或转账?)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协议能吸引大量真实地址完成有意义的行为(如 stake、投票、mint 等),那它的 Signal 值就会相对提高。
这让 Signal 能够作为产品拉力(product traction)与真实牵引力的 proxy,而不是营销活动下的泡沫。
近年市场上出现了不少致力于帮助用户掌握“加密世界正在关注什么”的产品,从聚焦叙事整合的 InfoFi 类赛道项目,到传统链上数据分析工具,这些工具虽然看起来都在做“热度追踪”,但它们的出发点与处理方式其实大不相同。
InfoFi 赛道的产品,着重于理解社区正在讨论什么,以及舆论如何变化。它们的价值主张是:信息太多,用户需要一个更高效的 digest 系统来整理讨论、新闻、情绪走势。这些工具多半依赖 AI、关键词与来源聚合,属于“叙事视角的编辑层”。
链上数据分析工具,则是以开放查询为核心。它们提供一整套链上数据库与查询语言,让用户可以自行设定条件、拉取自己关心的数据。这类工具强调灵活性与透明性,但也对使用者提出较高的技术门槛。
而 Signal 的出发点,则是:链上其实藏了大量真实的参与行为信号,但没人帮你整理出重点。
Signal 不让你输入查询条件,而是直接告诉你:现在这个协议有多少人真实参与、完成了哪些互动、占了整体注意力的比重。它是一个基于行为的实时评分系统,不是查数据的工具,也不是信息汇总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三者的分工:
InfoFi 类产品帮你理解“大家在讲什么”
数据分析工具帮你查“你想知道什么”
Signal 则是主动告诉你“现在真的正在发生什么”
这三类工具没有哪一个最好,而是对应了 Web3 中不同的信息需求与决策场景。你可以先用信息整合平台理解当前主流叙事,再用数据工具验证细节,最后回到 Signal,判断这些叙事背后是否真的有 traction、有行为、有动能。
Signal 想补上的,是那个在噪音与图表之外,长期被忽略的观察维度:真实的链上牵引力。
Layer3 也不讳言,Signal 并不会永远只有免费版本。接下来几个月内将会推出 Premium Plan,预计包括:
实时趋势预测与潜在爆款协议预警
链上任务与活动效能分析(campaign benchmarking)
API 接入功能,供 data team 与基金建立自定策略
自定义仪表板(dashboard)与通知模块
对于一个已经有 110 万活跃用户的产品来说,这样的延伸很自然,也意味着 Layer3 将 Signal 作为其下一阶段增长与商业化的核心引擎之一。
Signal 的出现,是对过去链上热度判断方式的一次修正。它不是要取代 Twitter、Discord、Notion 的声量模型,而是提供一把更靠近行为本质的标尺。
当大家都在炒谁最吵时,Layer3 选择去观察谁真的动了。这样的视角,或许正是下一波加密产品设计与研究的起点。
Signal 现已开放体验:https://app.layer3.xyz/signal
来源:项目动态
发布人:暖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