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敌围剿、巨头下场,Hyperliquid的围城之战

转载
6 小时前
7181
Cabin VC

文章转载来源: Cabin VC

作者:Ponyo,Four Pillars

编译:ODIG Invest

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是加密市场中最具革命性的创新之一。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交易」的认知,也重新定义了流动性、信任与金融中介的角色。

随着性能提升,Perpetual DEX (去中心化永续合约交易平台)正在成为主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中心化永续合约交易平台Hyperliquid 将 Orderbook(订单簿)模式搬到链上,这是不同于传统 AMM(自动做市商)模型的路线:

在大多数 DEX(如 Uniswap)中,价格由流动性池和算法决定,撮合机制是基于池子的自动定价;而 Orderbook 模式则更接近中心化交易所(CEX)的体验,买卖双方通过挂单与撮合实现交易,能够呈现出更精准的市场深度与更低的滑点。

Perp DEX 领域,Hyperliquid 同样经历挑战。一方面,新一代永续 DEX——如 Aster、Lighter、EdgeX 等——凭借高额激励、积分挖矿和空投策略迅速崛起,抢占交易量和关注度;另一方面,市场资金流动性高度依赖激励机制,长期社区凝聚力面临考验。 新兴竞争对手通过激励快速崛起,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当补贴结束后,用户是否会留下?

这篇文章旨在梳理 Hyperliquid 面对竞争的现状与挑战,分析流动性动态、巨头策略及市场规律,并探讨在波动与不确定性之下,Hyperliquid 如何保持领先与韧性。它提醒投资者:市场成功从不永久,唯有理解概率、回归基本面,方能在动荡中洞察机遇。

核心观点

Hyperliquid 正面临来自新一代永续合约 DEX 的激烈竞争 —— Aster、Lighter、EdgeX 等纷纷崛起。

流动性强烈依赖激励机制,短期资金与成交量快速流向新平台,但 Hyperliquid 仍在未平仓量与活跃用户方面保持领先。

永续 DEX 市场或将走向整合,最终形成少数赢家格局。凭借基础设施、生态布局与 HyperEVM,Hyperliquid 依旧有望居于核心位置。

市场中,成功并不意味着是永久的。每当有企业展现出具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竞争者便会蜂拥而至——他们或是模仿、或以更丰厚的激励吸引用户,或带着自己的创新而来。 各行各业都在重复这一规律:任何优势都不会长久地不受挑战。该原则与资本主义一样古老,如今,它正在 perp DEX 这一新兴领域中上演。

Hyperliquid 正陷入围攻。在成功验证了基于自研区块链的 CLOB 模型(中心化订单簿)能够安全、高效地运行后,它迅速吸引了用户与流动性,成为行业公认的领导者。但近期的发展再次证明——领导地位必然招来挑战者。 一波新的永续 DEX 项目(如 Aster、Lighter、EdgeX、Pacifica、Avantis 等)纷纷登场,采用着几乎相同的核心打法: 积分挖矿、激进的空投承诺,以及极具吸引力的高额激励。

1.竞争来临

在九月底的某一天,Aster 和 Lighter 的单日交易量分别达到了 428 亿美元和 57 亿美元,双双超过了 Hyperliquid 的约 46 亿美元。其他新晋项目如 EdgeX 也紧随其后,成交额达到 33 亿美元。对于外界观察者而言,这「似乎」意味着 Hyperliquid 已被拉下王座。就在几个月前,它还掌控着整个链上永续合约市场超过 70% 的份额,而如今,它的排名已降至第二甚至第三。

但背景很重要。仅在同一个月内,Hyperliquid 的交易量依然接近 3000 亿美元,这一规模是所有新进入者都尚未能长期接近的。若以活跃用户数和未平仓合约量(比单日交易量更能反映资金投入程度)来看,Hyperliquid 依然遥遥领先。

2. 流动性的本质

流动性本质上是可迁移的。交易者追求的不仅是最佳执行效率,也包括最优的激励回报。

在加密市场中,代币激励往往远超交易手续费,这使得资金呈现出「雇佣兵式」特征——会流向当前最具收益的场所。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流动性都是相同的。部分流动性是机会主义的,为了收益而来,也会迅速离开;另一部分则更为「粘性」,源于对平台基础设施、声誉及长期价值的信任。 对 Hyperliquid 而言,关键问题在于:其流动性中,有多少是「雇佣兵式」的,又有多少是「耐久型」的?

传统观点认为,一旦激励减少,「Farmers」便会离场,而老牌平台最终会收回份额。

但这也引出了一个新的思考:如果「游牧型流动性」(不断在未发币的平台之间循环)成为新的市场常态,会怎样?

在那样的环境下,已经发币的平台反而可能陷入一种悖论——原本的优势,或许会变成负担。

3. 巨头的角色

Hyperliquid 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新兴竞争者,也来自资源深厚的战略对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Binance 及其创始人 CZ。

众所周知,Binance 一直以激进的竞争风格著称。许多人认为,它的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 FTX 的崩溃。如今,Hyperliquid 的交易量已稳定达到 Binance 的 10% 以上,CZ 注意到这一点是顺理成章的。

他的第一个动作,是在事件最高潮时上线 $JELLYJELLY 永续合约——这一举动被市场视为意图加剧波动,通过提高保证金与清算风险来给 Hyperliquid 的流动性池(HLP)制造压力。

随后,CZ 进一步支持他所投资的 BNB Chain 去中心化交易所 Aster。 不过,Aster 的成功或许只是次要目标。更合理的推测是,CZ 的真正意图在于打乱 Hyperliquid 的增长势头,让市场资本与注意力被迫分散至多个竞争者之间。即便 Aster 无法达到 Hyperliquid 的体量,只要能充当「注意力干扰项」,就已达成战略目的。

从 Binance 的角度看,这一策略极具理性:分散的竞争格局能防止任何一个链上对手积聚过多力量。 「分而治之」一直是商业战争中的经典战术。

4. 面对恐惧

Bene Gesserit 教团的训诫是: 「我不能恐惧。恐惧是心灵的杀手。恐惧是带来彻底毁灭的小死亡。」

市场往往也印证了这一智慧——恐惧造成的伤害,往往比基本面更深。

今天,Hyperliquid 面临的最大风险可能并非某一个具体竞争对手,而是一种逐渐蔓延的认知:忠诚不再有回报。如果交易者开始相信必须不断追逐下一次空投,那么 Hyperliquid 的长期社区凝聚力将会削弱。此时,真正的对手不是竞争者,而是 FOMO(害怕错过)。

对于投资者而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是区分短期扰动与长期侵蚀。明智的做法不是否认恐惧,而是承认它,让它自然流过,然后回归基本面。

5. 新兴市场

话虽如此,也值得记住,这个市场仍然年轻。如今的永续合约去中心化交易所(Perp DEX)可能类似于 2010 年末至 2020 年初的中心化交易所(CEX),当时 Binance、火币(Huobi)、Gate.io、BitMEX、Bybit 和 OKX 仍在争夺市场主导地位。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很可能会看到去中心化交易所也出现类似的整合格局,少数几家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巨头。眼下的激励之争,并非行业的终局,而只是其成长阵痛的一部分。

DEXs 正在进入属于它们自己的竞争时期。

6. 概率,而非确定性

争夺流动性的战斗远未结束。Hyperliquid 面临来自机会主义对手以及根基深厚巨头的严峻考验。然而,有几个因素表明,其胜算仍然偏向有利:

卓越的基础设施与开发生态:Hyperliquid 是完整的 L1 链,拥有业内顶尖的 CLOB 引擎,以及在 HyperEVM 上构建的强大开发者社区。仅作为独立 DEX 运作的竞争者难以复制这一基础。

引领潮流的举措:从 HIP-3 到本土稳定币,Hyperliquid 一直在设定行业节奏。USDH 代币拍卖是加密领域最激烈的竞争事件之一,吸引了所有主要玩家参与,本土市场最终胜出。USDH 收入的 50% 被分配用于回购和 AF,使 Hyperliquid 在 L1 生态中独树一帜,既能获取稳定币收益,也能通过 HIP-3 在多个前端收取协议费用。

更「粘性」的流动性:尽管日交易量波动,Hyperliquid 在未平仓合约量和活跃用户数上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表明,忠诚的核心交易者群体仍然深耕平台。

第三季积分计划(推测性):积分页面的更新显示,新一季(Season 3)计划即将推出。激励分配一直是 Hyperliquid 的强项,38.8% 的 $HYPE 代币供应预留用于社区奖励,目前价值约 58 亿美元。没有竞争者能够匹敌这一激励池。

HyperEVM TGE:即将上线的 HyperEVM 代币(如 UNIT、Kinetiq、Felix 等)将回流流动性至生态系统,并加深 $HYPE 的作用。这一从单纯 DEX 向更广泛 L1 平台的演进,可能带来显著的重新估值机会。

正如所有投资一样,我们讨论的是概率,而非确定性。对 Hyperliquid 的期望是,当今日的动荡平息后,它将以更强大、更睿智的姿态继续成为市场的领军者。

····································

如同文章原意所强调:在市场中获得的成功,并非是持久的。即使是 Hyperliquid 这样的行业领导者,也面临着来自创新竞争者的挑战。

投资者需要明白,任何平台都可能被颠覆,关键是评估概率和时间窗口;并回归技术实力、用户粘性、盈利能力等基本面,这比短期的交易量更重要。 这场永续合约交易平台的竞争,本质上反映了整个加密货币行业从「野蛮生长」向「精细化运营」的转变。Hyperliquid 虽面临挑战,但其技术积累和用户基础仍是重要优势。

对于投资者而言,关键在于理解竞争动态,在变化中寻找机会,而非固守单一判断。 最终,就像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历程一样,只有那些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具备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平台,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