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入局RWA:华润隆地将充电桩收益权搬上链

转载
8 小时前
7021
RWA研究院

文章转载来源:RWA研究院

2025年10月20日,一则消息点燃了市场对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的关注——华润隆地基于旗下“充美好”充电站的未来收益权,正式发行RWA通证化产品。这是央企首次将基础设施类资产以代币化形式落地,也是继上半年RWA项目经历短暂“审慎期”后,中国香港市场重新释放的重要信号。


不久前,市场还在消化监管层对部分金融科技业务“暂停申报”的谨慎态度。彼时,不少人以为RWA的进程会因此放缓。但华润隆地的登场,似乎在无声地说明另一件事——合规与创新并非对立,央企的入场,或许正意味着RWA正在从“探索阶段”迈向“制度化实验”。


充电桩、收益权、区块链,这些原本属于不同语境的词汇,在这一刻被重新拼接为新的金融语法。它不仅标志着央企在数字资产领域的首次试水,更折射出中国式RWA探索正在从概念走向落地的现实逻辑。




一、构建可信数字资产的工程细节



华润隆地RWA项目的技术实现依赖于一套精密的数字工程架构。


根据《香港经济日报》2025年10月21日报道,项目在数据上链环节采用了符合企业级安全标准的加密与签名机制,确保充电桩运营数据在传输与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与不可篡改性。


业内人士指出,这类项目通常会结合哈希算法与数字签名技术,以实现数据从源头到链上的全流程可信,为后续的金融化操作奠定信任基础。


每台充电桩的运营数据在采集后立即进行加密处理并生成唯一数字指纹,通过设备内置的安全模块进行签名,确保数据从源头到链上的全流程可靠性。这套机制从技术上杜绝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的可能性,为后续的金融化操作奠定了信任基础。


智能合约的设计体现了金融逻辑与代码规则的深度融合。根据香港证监会发布的监管要求,这些合约嵌入了符合证券法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收益分配遵循预设的自动化原则:当充电站收入到达指定账户后,智能合约自动验证资金流水,按通证持有比例在约定时间内完成收益分配。



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同时完整记录在分布式账本中供相关方调阅。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可验证、可审计的分配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收益权产品中存在的透明度问题。


在底层架构选择上,项目采用了符合监管要求的许可制联盟链。与开放式公链不同,联盟链的许可制架构为机构级RWA提供了合规的技术护栏。香港金管局Ensemble平台采用多节点监管机制,监管机构拥有实时可审计接口,确保资产发行、收益分配、转让等环节全程可追溯。


这一结构既保障了透明性,也符合金融机构的风控要求。每个参与节点根据权限访问数据,实现了“透明与隐私的平衡”,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保护了商业机密。



二、市场格局:全球RWA竞赛中的国企定位



全球RWA市场正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美国市场以国债代币化为引领,主要服务于提升传统金融资产的结算效率。这种发展路径体现了美国在传统金融领域的深厚积淀,以及其对现有金融体系进行渐进式改良的思路。


相比之下,亚洲市场展现了不同的发展逻辑。香港金管局在《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中明确将绿色基础设施作为重点扶持领域,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则更关注贸易融资资产的代币化。


这种差异源于各司法辖区的比较优势: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国债市场,而亚洲地区则存在巨大的基础设施融资缺口。从更深层次看,这反映了不同经济体对数字金融创新定位的差异。


欧洲市场在RWA领域展现出另一番图景。瑞士、德国等国家更注重合规框架的完备性与跨机构协作,强调在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内稳妥推进资产代币化。


而中东地区的迪拜则以监管创新驱动跨境资本流动,东南亚的泰国、印尼等国则侧重金融普惠和绿色能源项目。这种多元化发展格局表明,RWA的全球实践正在根据不同经济体的制度特征和产业需求形成差异化路径。


华润、朗新与协鑫的案例共同揭示了亚洲RWA市场的独特定位。这些企业均以“实体资产收益权”为核心,与美式的金融资产代币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说美国在RWA领域代表的是“金融逻辑的重构”,那么亚洲国家则在进行“产业逻辑的重塑”。



朗新科技探索充电桩收益权上链,协鑫能科锚定分布式光伏电站,华润隆地则着眼于充电站未来收益,三者共同构建了“绿色基础设施资产通证化”的探索路径。这种产业导向的发展模式,正好契合了亚洲地区正在进行的绿色转型和基础设施升级需求。



三、 国企资产管理的历史性跃迁



在传统的国企资产管理体系中,大量基础设施资产长期“沉睡”在账面上,无法灵活参与市场配置。这些资产虽然规模庞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价值发现和流动机制,其真实市场价值难以充分体现。


RWA模式的出现,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技术可能和制度创新。通过收益权代币化,这些资产的“时间价值”得以释放,国企信用体系正在经历从依赖主体信用到强调资产信用的深刻转变。


国企在这场变革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业内专家分析指出,国资背景为RWA项目提供了双重信用叠加:传统的企业信用与新兴的技术信用。这种结合不仅降低了市场教育成本,更重要的是为创新金融模式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每一个上链的数据包,都是企业信用的分子化表达,这种细颗粒度的信用展现方式,改变了传统金融中依赖整体信用评级的做法。


华润项目的意义在于,它探索了一条国企信用数字化延伸的具体路径。在国企资产体系中,大量基础设施资产长期“沉睡”在账面上,无法灵活参与市场配置。RWA的出现,使这些资产的“时间价值”得以释放。


业内人士指出,国企的RWA试点并非单一融资手段,而是信用体系的数字化实验。这种转变标志着国企资产管理从静态持有向动态运营的深刻变革,为万亿级存量资产的效率提升开辟了新通道。



四、三类绿色资产代币化的路径选择



华润、朗新与协鑫的案例虽然同属绿色能源RWA范畴,但在资产结构、融资模式与技术路线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反映了不同企业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战略定位作出的路径选择。


朗新科技探索了平台型资产通证化路径。通过“新电途”平台整合分散的充电桩资源,形成标准化收益权资产包。这种模式类似于商业地产中的REITs,通过平台整合提升资产流动性,但其技术挑战在于如何验证多来源数据的真实性。


朗新的实践为处理分布式、小规模资产的代币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也面临着数据标准化和运营复杂性的挑战。


协鑫则展示了重资产项目的跨境融资能力。其光伏电站通过香港面向国际专业投资者融资,资产锚定具体电站的发电收益。根据业内信息,该项目采用了符合国际惯例的特殊目的载体结构,有效解决了跨境税务与法律衔接问题。



这种模式适合拥有大型优质资产的企业,能够通过结构化设计对接国际资本市场,但同时也对企业的跨境运营和合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比之下,华润隆地创新性地探索了“轻资产运营收益权”。该项目不涉及充电桩所有权转移,而是将特定时间段内的运营收益进行通证化。这种模式更接近传统金融中的应收账款证券化,但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更精细的资产分割与更高效的收益分配。


香港金管局在案例总结中指出,这种结构为商业地产、停车场等广泛领域的轻资产运营提供了参考价值。华润模式的启示在于,它摆脱了对资产所有权的过度依赖,转而强调运营能力和收益稳定性的价值认定。


五、RWA市场的瓶颈与突破



当前RWA生态面临的核心瓶颈在于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根据业内分析,专业投资者持有的RWA产品流动性有待提升,与传统债券市场相比仍存在差距。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金融基础设施与新型资产形态之间的结构性错位。


华润项目采用的“专业投资者定向发行”模式虽然确保了初期的合规性,但也限制了资产的后续流转。缺乏统一清算体系、托管标准与估值模型,使RWA难以形成规模化交易。


这种流动性困境不仅影响投资者的参与意愿,也制约了RWA市场的深度发展。当前RWA的流动性问题,本质上源自传统金融基础设施与新型资产形态之间的错位。


解决这一挑战需要市场基础设施的持续创新。香港交易所集团此前宣布,正在探索开发面向RWA的新型交易系统,核心特征包括投资者身份验证与交易结算同步完成,符合证券法规的转让限制智能化,以及与传统清算系统的有效对接。


这套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在保持合规性的前提下,提升交易效率和市场流动性。


流动性提升的另一路径来自于产品结构的创新设计。业内专家透露,正在研究将RWA收益权分为不同风险档位。优先档通证面向保守型机构投资者,提供相对稳定收益;次级档则保留剩余收益权,吸引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


这种结构设计能有效扩大投资者基础,提升市场深度。香港市场正尝试以“RWA基金化”与“代币化债券ETF”等产品形态,搭建桥梁机制,使新旧资产体系逐步接轨。



六、 跨境理财通与绿色金融的政策共振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机制的优化为RWA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实施细则,南向通投资范围将纳入香港认证的绿色金融产品,其中包括符合标准的RWA通证。


这一政策变化意味着大湾区内地居民有望通过现有渠道投资香港市场的绿色基础设施RWA产品,显著拓展了潜在投资者群体。这种跨境投资渠道的打通,不仅为RWA市场带来增量资金,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种跨境资产配置的新范式。


绿色金融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强了RWA产品的吸引力。香港环境局此前宣布,对经认证的绿色能源RWA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市场预期未来香港将探索针对绿色RWA项目的费用减免或激励机制。


以华润项目为例,相关支持措施有助于降低发行成本,改善项目的经济性。这种政策导向体现了香港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的战略定位,也为RWA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这种政策协同正在催生跨行业合作生态。此前,包括华润隆地在内的多家能源企业与香港数码港签署备忘录,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能源资产通证化平台”建设。


该平台旨在标准化新能源资产的上链流程,降低单个项目的技术开发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参与方涵盖发电、充电、储能等多个环节,构建了完整的绿色能源RWA生态体系。


这种跨行业协作模式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传统金融创新的孤岛效应,通过产业协同实现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为RWA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和监管框架的完善,更多充电桩、光伏板、加氢站正在通过创新模式探索提升资产流动性的新路径。当充电桩、光伏板、风机都成为链上的数据单元,国企的信用不再只存在于资产负债表上,而延伸为可度量、可交易的数字信任。


站在更广的视角看,当其他市场追逐金融资产的链上化,香港探索的是一条不同的路径——让实体资产在创新金融模式下焕发新生。


在未来的金融版图中,RWA或许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制度与信用体系重塑的开始。RWA正在成为国企信用的数字化延伸,也为中国香港在全球数字金融版图中确立独特位置。



部分资料的文章来源:

·《传闻叫停后,华润充电桩 RWA 落地!国企破局数字金融》

·《RWA先行一步 华润隆地的香港充电站代币化生意》


作者:梁宇   编审:赵一丹


关于【RWA研究院】


RWA研究院由多位资深金融家、Web3从业者、产业创新者及技术专家联合发起,于2024年6月25日在香港正式发布(全称:RWA Research Institute,简写:RWARI)。


作为国际上最早成立的专业RWA研究机构之一,RWA研究院专注于现实世界资产(Real World Assets,简称RWA)领域,致力于推动传统金融资产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研究院为投资者与企业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促进实物资产的数字化与代币化,搭建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之间的桥梁。


RWA研究院的核心使命是结合政策研究、标准制定与生态共建,助力企业实现资产数字化转型,为全球合规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战略协同。未来,研究院将持续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联合国际机构举办全球产业峰会,探索多领域应用场景,为高质量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年5月,RWA研究院联合中国搜索、中电数字场景科技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发起成立“中国RWA产业智库”,聚焦资产数字化领域的全球合规化发展。智库通过三大核心方向赋能实体经济:一是牵头编制《RWA项目评价标准》等国际协作规范;二是构建“资产上链一跨境流通一全球交易”数字化服务链,融合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三是以香港、深圳为枢纽搭建跨境合规通道,推动绿色金融与跨境投融资创新。同时,智库依托“双链融合架构”(国家级联盟链与跨链协议协同机制)强化技术自主性与数据安全,深化跨境协作与合规治理。



 往期推荐 ·


香港证监会发布“双通函”,监管逻辑正在从“守门”转向“赋能”

摩根大通的RWA野望:从私募基金代币化到万亿美元平台野心

RWA研究院受邀出席2025河南省民营企业金秋创新大会,龙典发表RWA主题演讲

花旗与Coinbase达成合作,传统金融的“加密桥”如何重构?

亚洲稳定币竞赛的“三张面孔”:从货币主权到金融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