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亿美元清算潮的真正元凶?揭露做市商在暴跌风暴的35分钟

转载
7 小时前
6756
Tim

文章转载来源: Tim

作者:YQ

编译:Tim,PANews

在我此前关于1011加密清算潮的三次分析中,我已剖析过预言机失灵、基础设施崩溃及潜在协同攻击等问题。今日我将聚焦或许是最关键却最被忽视的维度:本应维护市场稳定的做市商,如何成为引发前所未有流动性真空的主要推手,最终将可控回调演变成190亿美元的灾难。

理解做市商:理论与现实

在审视1011崩盘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做市商的基本职能。在传统金融市场中,做市商是一种连续报价的金融工具,作为买入价与卖出价的中介机构,通过买卖差价获利,同时承担着维持市场流动性的重要职能。

做市商的理论作用包括:

  • 连续价格发现:维持反映公允市场价值的双向报价
  • 流动性供给:确保交易者能够随时买入或卖出,而不会产生显著价格影响
  • 波动平抑:吸收暂时性供需失衡
  • 市场效率:通过跨平台套利价差维持统一定价

在加密市场中,做市商的运作模式类似,但面临着独特的挑战:

  • 全天候市场,永不关门
  • 成百上千家交易所间的流动性碎片化
  • 与传统资产相比的极端波动性
  • 有限的监管与义务
  • 高频交易的技术基础设施要求

在正常市场条件下,这一体系运行相当良好。做市商通过提供必要流动性赚取微薄利润。但10月10日至11日那两天发生的情况表明,当激励机制与责任担当出现背离时,市场将会陷入怎样的境地。

流动性消失的时间线

做市商在1011暴跌期间的精准撤资行为显示这是协同操作而非恐慌所致。以下是流动性如何蒸发的详细时间线:

北京时间4:00:特朗普宣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的消息席卷社交媒体。比特币随之从122000美元下跌。做市商虽维持头寸,但开始扩大买卖价差,这是市场标准的防御行为。

币安未命名代币_0过去24小时双边1%深度图。X轴下方为买单,上方为卖单。数据来源:Coinwatch。

北京时间4:40:实时追踪数据显示灾难性流动性撤出开始。某主流代币的市场深度从120万美元开始暴跌。https://x.com/coinwatchdotco/status/1977300622933377291?s=46&t=Bc8iVMf_sEJWxhSskA5TiA

北京时间5:00:关键转折点。美国市场开盘之际,宏观环境急剧恶化。机构参与者撤出流动性,买卖价差大幅扩大,订单簿深度骤减。做市商正是在此时从防御性头寸调整转为全面撤离。

北京时间5:20:市场陷入极度混乱。全球清算浪潮中几乎所有代币均在此刻探底。被追踪代币的市场深度骤降至2.7万美元——流动性暴跌98%。当流动性提供者撤出10.8万美元防线后,部分山寨币跌幅高达约80%。

北京时间5:35:随着最猛烈的抛售潮接近尾声,做市商开始谨慎回归市场。短短35分钟内,主流中心化交易所的买卖盘深度已恢复至事件前水平的90%以上,但此时市场已遭受最大程度的冲击。

上述时间线揭示了三个关键要点:

  • 做市商在资金完全撤出前有20-40分钟的预警时间
  • 多家机构同步撤资。
  • 流动性仅在出现有利的再入场点后才得以恢复

当保险基金失效后:ADL连续、大规模触发

当做市商撤离,爆仓单淹没订单簿,交易所便会启动最后一道防线:自动减仓(ADL)。要透彻理解10月风波的完整脉络,这一机制至关重要。

中心化交易所自动减仓(ADL)是如何运作的?

ADL是清算层级中的第三级也是最后一级。

第一层级—订单簿强平机制:当头寸低于维持保证金要求时,交易所将通过订单簿执行强制平仓。若平仓价格优于破产价格(即保证金归零价格),剩余资金将注入保险基金。

二级—保险基金:当订单簿流动性不足时,该基金将承担损失。这项在正常时期通过强制平仓收益积累的资金,可作为坏账的缓冲机制。

三级—自动减仓:当保险基金无法覆盖亏损时,交易所将强制平仓反向盈利头寸。

自动减仓排名系统

币安的自动减仓机制采用精密的排名计算公式:

ADL排名分数 = 持仓盈亏百分比 × 有效杠杆

其中:

  • 持仓盈亏百分比 = 未实现利润 / 头寸名义价值绝对值
  • 有效杠杆 = 头寸名义价值绝对值 / (账户余额 - 未实现亏损 + 未实现利润)

Bybit的做法类似,但增加了额外保障措施:平台会通过五档指示灯显示用户的百分位排名。

  • 第五档= 前20%(自动减仓最高优先级)
  • 第四档= 20%-40%
  • 第三档 = 40%-60%
  • 第二档= 60%-80%
  • 第一档= 后20%(自动减仓最低优先级)

残酷的讽刺是:盈利能力最强、杠杆使用率最高的顶尖交易者,反而最先面临强制平仓。

10月ADL风暴

10月10日至11日,ADL覆盖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 Hyperliquid:两年多来首次启用交叉保证金ADL,影响超1000个钱包
  • 币安:大规模启动ADL
  • Bybit报告:超5万份空头头寸爆仓,总额达11亿美元
  • BitMEX:此次属于例外情况,由于拥有巨额保险基金,仅对15张合约进行ADL

与做市商撤离的时间关联性堪称确凿。在05:00至05:20期间,随着订单簿流动性枯竭,清算指令无法正常完成,导致保险基金被瞬间耗尽,进而触发自动减仓机制。

案例研究:级联风险

回想一下在这关键的35分钟内,一个典型的对冲投资组合会发生什么。

北京时间5点时,某交易员的持仓情况:

  • 做多BTC:500万美元,3倍杠杆
  • 做空DOGE:50万美元,15倍杠杆(对冲处于盈利状态)
  • 做多ETH:100万美元,5倍杠杆

北京时间5点10分:做市商撤离。DOGE闪崩,做空获利颇丰。但由于高杠杆与盈利叠加,触发自动减仓机制。

北京时间5点15分:通过自动减仓机制强制平仓狗狗币空头头寸,投资组合此时已失去对冲保护。

北京时间5点20分:由于未进行对冲,比特币和以太坊多头仓位连环爆仓,最终导致整个投资组合全军覆没。

这种模式周而复始地上演了数千次。持仓布局精妙的成熟交易者们眼看着盈利的对冲头寸因ADL机制被强制平仓,留下无对冲的风险敞口,最终导致爆仓。

做市商失职的原因:激励问题

流动性的同时撤资揭示出一个根本的结构性问题。做市商面临多个退出市场的可能:

1.不对称风险与回报

在极端市场波动期间,维持报价的潜在损失远超点差收益。做市商提供100万美元深度的报价时,在正常行情下可赚取1万美元点差收益,但在连锁反应中可能面临50万美元的亏损。

2.信息优势

做市商能看到总订单流和头寸情况。当他们检测到严重的多头偏向(87%的头寸为多头)时,就已经预知了市场崩盘的方向。既然预知抛售海啸即将来临,为何还要提供买入报价?

3.无法律风险

与传统交易所中指定做市商需承担监管义务不同,加密做市商可自由撤出。即便在市场危机期间撤离,也不会面临任何惩罚机制。

4.套利机会

崩盘数据显示,撤回做市报价的做市商转而从事交易所间套利。由于不同交易平台价差超过300美元,套利收益远超做市业务。

市场的死亡螺旋

做市商撤资与ADL的相互作用催生了一个毁灭性死亡螺旋。

  1. 初步冲击(特朗普关税公告)引发抛售
  2. 做市商规避级联风险
  3. 没有订单的订单簿无法完成清算
  4. 保险基金因吸纳坏账而迅速耗尽
  5. ADL机制激活,强行平掉盈利头寸
  6. 被自动减仓的交易者被迫重新平衡头寸,从而加剧抛售压力
  7. 触发更多清算,返回第三步

这一循环持续进行,直至杠杆头寸基本消失。数据显示,整个市场的未平仓合约在短短几小时内减少约50%。

关于市场结构令人不安的真相

10月10日至11日的市场崩盘主要并非源于过度杠杆或监管缺失,其根源在于市场结构中的激励错位。当维持市场秩序的责任方从混乱中获得的利益超过稳定收益时,混乱便不可避免。

时间线数据显示,做市商并未陷入恐慌。他们在最佳时机同步撤离,以最小化自身损失,同时为后续机会创造最大空间。这种在当前激励结构下的理性行为,却导致整个市场出现了非理性结果。

通过责任重建信任

2025年10月的流动性危机暴露出加密市场的致命缺陷:当市场最需要非自愿流动性供给时,自愿供给机制恰恰失灵。190亿美元的爆仓单不仅是过度杠杆交易者的措手不及,更揭示了做市商体系的结构性矛盾,流动性提供者享尽特权却无需承担相应责任,这场危机正是其必然结果。

前进的道路需要承认,纯粹的自由放任市场机制在压力时期是行不通的。正如传统市场从无序交易中发展出熔断机制、头寸限制和做市商义务等规范,加密市场也必须实施类似的保障措施。

技术解决方案已然具备:

  • 将利益与责任挂钩的渐进式义务制度
  • 保险基金规模应与实际风险相匹配,而非基于乐观预测
  • 带有“熔断器”以防止级联风险的ADL机制
  • 做市商行为的实时透明

目前缺失的是实施这些措施的意愿。只要加密交易所仍将短期手续费最大化置于长期稳定之上,这些所谓的"前所未有"事件就会以可悲的规律性持续发生。

10月10日至11日期间爆仓的160万个账户,正是为这种结构性缺陷付出的代价。问题在于,行业是会从这场灾难中汲取教训,还是静待下一批交易者重蹈覆辙?当危机来临,他们依赖的做市商将瞬间走人,只留下连环清算与遭强制平仓的盈利头寸。